聖老楞佐

1. 1750週年的聖年紀念

在2008年8月2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慶祝聖老楞佐1750週年的聖年紀念。

8月10日,西班牙韋斯卡(Huesca)市的蒙迪斯(Jesús Sanz Montes)主教,在聖老楞佐的出生地韋斯卡的聖老楞佐大殿,主持了聖年的開幕禮儀。蒙迪斯主教強調:「聖老楞佐是埋在地裡的麥粒,結出天主賜予各類貧窮人降福的果實。在這1750週年的聖年,我們以愛情來慶祝這位在第三世紀殉道的聖老楞佐。」

教宗本篤十六世於同年的12月1日,在羅馬的「城牆外的聖老楞佐大殿(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主持聖老楞佐聖年的禮儀。教宗指出:「你們這座大殿,令我們想起,君士坦丁大帝所蓋建而逐漸演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大殿,主要道出了聖老楞佐的光榮殉道,他曾是教宗西斯篤二世的總執事及掌管團體財物的右手。我今天在這裡,與你們聯合一起奉獻感恩祭,慶祝這紀念聖老楞佐在天鄉誕生1750週年的聖年。歷史經已證實,這位聖人的名字,是如何的榮耀(Laurentius=受榮譽)。他對窮人的牽掛,對教會在社會福利及愛德工作的慷慨服務,及對教宗的忠貞,使他願意在數天後跟隨教宗作出殉道的至高見證及以自己鮮血作出的英勇證據,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本篤十六世引用了聖良一世教宗(公元440–461年)對這飽受殘刑的殉道英雄的品評:「火焰不能征服基督的愛德;在外面焚燒著他的火,比不上他內心火焰的猛烈。…天主願意如此舉揚這個榮耀的名字,致使從東方至到西方,普世都受到至偉大執事們的光照;耶路撒冷因斯德望而獲得的光榮,羅馬也因老楞佐的功勳而獲得同樣的殊榮。」

2. 聖老楞佐的致命

聖人的行實,相傳是是由在西班牙出生的羅馬詩人普登司(Aurelius Prudentius Clemens, 公元348-413年)所寫的,他同時也寫了在公元304年殉道的西班牙聖人撒拉戈撒的雲先(Vincent of Saragossa)的行實。迦太基主教聖西彼廉(Cyprian of Carthage, 約公元258年),米蘭主教聖安博(Ambrose of Milan, 公元337-397年),及聖奧斯定(Augustine of Hippo, 公元354-430年)都曾引述關於聖老楞佐的事蹟,但後者承認聖老楞佐的行實已經失傳。

資料顯示,老楞佐在公元225年出生於西班牙的韋斯卡(Huesca),附近較有名的城市是西南邊的撒拉戈撒(Saragossa),老楞佐(Laurentius)拉丁文的意義是「受到榮譽」。他曾受教於羅馬的總執事西斯篤(Sixtus),在西斯篤於公元257年被選為羅馬主教之後,老楞佐就被祝聖為羅馬的總執事,成為七位執事之一。他專責管理教會檔案及財物,和照顧貧困。因此,他被認為是教會最早期的檔案負責人及財政之一,並被尊為圖書館管理員的主保聖人。

根據記載,在公元253-260年間為羅馬皇帝的華肋良(Publius Licinius Valerianus),於公元258年頒發仇教詔令:處死所有主教、司鐸及執事;把國會議員及騎士撤職並充公財產,如不向神明祭獻者則處以極刑;婦女的財產被褫奪後再流放;身屬皇室份子的基督徒則要以枷鎖纏身並做苦工。在這樣的迫害下,聖西斯篤二世教宗及聖西彼廉主教,分別在公元258年的8月6日及9月14日,於羅馬和迦太基遇害。西班牙塔勒干那的富套奧斯(Fructuosus of Tarragona)主教及他的兩位執事,則於公元259年1月21日殉難。

傳說聖西斯篤二世教宗及其他六位執事,在地下墓窖(Catacombs)被捉拿,在帶去盤問後斬首示眾。老楞佐在聖西斯篤二世前赴刑場的路上緊隨,並詢問教宗說:「摯愛父親,不帶同你的兒子,你往那裡去?神聖司祭,不帶同你的執事,你匆匆何往?沒有你的僕人,你從不會登上祭壇,現在你要把我捨棄嗎?」聖西斯篤二世預言說:「三天以後,你就要跟隨我。」教宗及執事們被斬首以後,遺骸被埋葬在加里多(Callistus)公墓內。

老楞佐在8月8日被士兵逮捕,送交羅馬總督撒古拿利(Cornelius Saecularis)。因為老楞佐是教會檔案負責人及財政,理應擁有一份包括貴族在內的基督徒名單及掌握教會隱密財產的收藏之處。總督限令他在三天之內,把教會的全部財產交出,作為維持軍隊糧餉之用。老楞佐遂把全部的教會財產出售,分施給他所關顧服務的各式各樣的窮苦人士,包括痳瘋病人、身體有殘疾者、鰥寡孤獨、年長無靠者、及被遺棄者等;老楞佐慣稱他們為「教會的珍寶」。第三天,老楞佐把這些「教會的珍寶」帶到總督面前,指著他們說:「教會的確非常富有,比你的皇帝更為富裕;看,這些就是教會的珍寶。」總督大怒,要慢慢把老楞佐折磨至死,於是命兵士們搬來一個巨大的鐵絲架子,下面盛放了熊熊的炭火。兵士們把老楞佐上身的衣服剝掉,然後把他綑綁在鐵絲架子上,讓火燒烤。

按照傳統的說法,天主的愛火在老楞佐內在燃燒,令他面對外在火燒的劇痛仍不為所動,始終平靜如一。他竟要求刑役替他轉身,並說:「這一邊已經烤熟,可以吃了。」

傳統也有記載,老楞佐在臨終前,惦記著教會。他出神地祈禱說:「主基督,你創造了天地,也建築了這城市的圍牆。你把羅馬的權力,放諸一切權力之上;願意將全世界的風俗語言及祭獻,統合為一,置之羅馬之下。主基督,請記得你的目的,是把普天下的國邦,都歸入一個基督的國度。為了你的羅馬人的原因,請把這個城市轉化為基督信仰的城市。我看見一位作為天主僕人的君王要來臨,他將要關閉所有的廟宇,使羅馬得到釋放。」

他臉上泛著美麗的光耀,在祈禱後,就交付了自己的靈魂。有一些被這位殉道者的勇氣所征服的羅馬顯貴人士,來把他的屍骨移走。天主的愛突然充滿了他們的心靈,使他們遠離自己的謬誤。就是如此,身無武器的老楞佐,以自己的刀劍戰勝了他的仇敵。

3. 聖老楞佐的殉難方式

詩人普登司主張,羅馬的皈依完全是由於聖老楞佐祈禱的功勞。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公元272-337年)頒發了「米蘭詔書」,宣佈宗教自由。公元380年由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公元379-395年)頒發的「得撒洛尼詔書」,更使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古老的《殉道者寶庫(Deposito Martyrum)》一書,也記錄了聖老楞佐殉道的事實。至於聖老楞佐致命的方法,則莫衷一是。老楞佐應是和教宗聖西斯篤二世及六位執事們有同一的命運,是被斬首而死的。但被燒烤至死的傳說,有更大的影響力。

詩人普登司是最早期的資料來源者,他同時也寫了西班牙殉道者人撒拉戈撒的聖雲先的行實。聖雲先也是一位執事,曾受鐵絲烤架酷刑,但他不是死在鐵絲烤架上,是酷刑的結果使他在數天後殉身,時維公元304年1月22日。聖老楞佐與聖雲先的故事十分相近,可能是在傳遞的過程中被混為一談。

4. 對聖老楞佐的尊敬

依據記載,老楞佐是在現今米蘭達的聖老楞佐(San Lorenzo in Miranda)堂被判刑,在班尼斯巴拿的聖老楞佐(San Lorenzo in Panisperna)堂殉道,最後被埋葬在提比天拿大道(Via Tiburtina)的西尼亞加地下墓窖(Catacomb of Cyriaca)內,即現在的城牆外的聖老楞佐大殿(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的所在地。米蘭達可能是原地主的名字,而「Panisperna」一字可能是義大利文「pane e perna」兩個字,意思是「麵包及火腿」。

只是在羅馬,就有五座教堂奉聖老楞佐為主保。在宗教改革之前,英格蘭有228聖堂奉聖老楞佐為主保。聖維達里安(Vitalian, 公元657-672年)教宗曾把聖老楞佐的部份遺髑,贈送給英格蘭東北部的諾森布里亞王國奧斯維國王(Oswy of Northumbria, 公元642-670年)。

相傳君士坦丁大帝曾為聖老楞佐修建了一座小堂,聖達瑪穌一世(Damasus I , 公元366-384年)教宗加以重修或重建,成為今天的城牆外的聖老楞佐大殿;這裡擺放了聖老楞佐屍身曾經躺臥的石頭。而規模較小的班尼斯巴拿的聖老楞佐堂,則蓋建在他殉命之處。巴斯哥二世(Paschal II, 公元1099-1118年)教宗,把令聖老楞佐致命的鐵絲架子,保存在路千納的聖老楞佐(San Lorenzo in Lucina)堂內,作為紀念;路千納可能是地主的名字。

聖老楞佐在羅馬極受尊敬,是城市的主保聖人之一,也是許多國家、城市及地區的主保聖人之一;每年的8月10日是他的主保瞻禮。許多職業亦尊奉聖老楞佐為主保聖人,包括了執事、學生、兵器匠、釀酒匠、糖果匠, 廚師、刀剪匠、玻璃匠、洗衣匠、喜劇演員、圖書館管理員、及皮革匠等;而加拿大、斯里蘭卡、羅馬、韋斯卡及鹿特丹等國家地區,亦奉聖老楞佐為主保聖人之一。

5. 聖老楞佐的聖髑

一般來說,聖髑分成三等。第一等是聖人身體的部分(如頭髮或骨頭)和基督苦難的工具(如鐵釘),第二等是聖人曾使用的物品或折磨殉道者的工具,而第三等是曾被第一等及第二等聖髑接觸過的物品。

聖老楞佐的聖髑,主要保存在城牆外的聖老楞佐大殿,包括他的墳墓及屍身曾經躺臥的石頭。在班尼斯巴拿的聖老楞佐堂,藏有令他致命的鐵絲架子。

在梵諦岡圖書館中,則藏有聖老楞佐的頭顱。

6. 聖老楞佐與聖杯

有一個附帶的有趣傳說,就是聖老楞佐保有耶穌基督與門徒在最後晚餐時用來喝酒的聖杯(Holy Grail)。關於這個聖杯,眾說紛紜。有傳說認為是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派人把它帶到英格蘭,亦有傳說是聖老楞佐在見羅馬總督前把它送到他的西班牙故鄉韋斯卡,交由他的父母保管,再隱藏在聖若望(San Juan de la Peña)修院內存放。直到今天,此聖杯仍在華倫西亞的主教座堂供奉。

7. 聖老楞佐的淚珠

相傳在老楞佐致命的那一夜,人們正在搬運他的遺體時,發現有些光亮的條紋由天上墮下。他們對此大為驚訝,相信這些是聖老楞佐從天上掉下來的淚珠。多個世紀以來的每一年八月,人都繼續看到「聖老楞佐的淚珠(Tears of St. Lawrence)」。

其實它是一種流星雨,與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comet Swift-Tuttle)相關。稱它為「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 meteor showers)」,是因為他們似乎來自英仙座星座(constellation Perseus)。當地球將要通過流星流時,流星雨就會出現時。在這種情況下,星流被稱為英仙座雲,沿軌道延伸至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當彗星經過太陽時,星雲就包含了它噴射出來的粒子。在雲中的大部分塵埃,都已超過千年。

人發現英仙座流星雨,已經約二千多年,第一次有關這些流星雨的資料,來自遠東。在早期中世紀歐洲,稱英仙座流星為「聖老楞佐的淚珠」。每年從7月中旬開始,人就可以觀賞到流星雨;它在8月8日至14日非常活躍。最高峰是在8月12日;那時流星的速度達到時速60哩或以上。由於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軌道的所在,英仙座流星雨在北半球較為明顯。

胡健挺神父寫於2009年聖若瑟節/天使報喜節